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团十九大部署,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夏日酷暑,不阻少年脚步,城院学子通过组建理论普及宣讲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发展成就观察团、党史学习教育团、民族团结实践团等社会实践团队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争做新时代实干青年。

    接下来,跟随团团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咱们实践团的风采!第四期是师范学院“追寻·传承”学习教育实践团,快来一起看看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雄浑的歌声回荡在耳边。回望历史长河,敢于斗争的革命先烈历历在目,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师范学院为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追寻、传承延安精神,组建延安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于7月开展了延安革命圣地向心之旅,前往陕西省延安市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留给后辈的革命精神。

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红色年华

    踏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纪念馆前广场正中处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底座上镌刻着的“毛泽东”三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时光不语,历史有迹。“追寻·传承”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凝望着厚重而深沉的历史照片、端详着沧桑而闪耀的革命文物,一个个声音如黄钟大吕、从历史的一端传来,一幅幅画卷波澜壮阔、在历史的长廊徐徐铺开。

 

 

    在历史画卷的另一端,实践团成员们伫立在纪念馆正厅门前,外界轻快的氛围让大家恍如隔世。馆内无数烈士的牺牲与革命的艰苦让大家的心情万分压抑,而馆外游客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延安城的车水马龙让实践团成员们更深刻的理解了革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成员们和众多游客一样在主席青铜像前合影留念,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这份沉重的历史给大家心灵的感悟。

体会旧址文化,学习延安精神

    “追寻·传承”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们继续走访学习。延安革命纪念馆旁便是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地处延安城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

    1938年到1943年,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进入枣园映入眼帘的便是贯穿了整个枣园的幸福渠。渠长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这条渠把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

 

    实践团成员们先后前往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在参观旧址的同时,以新时代的躯体,拥抱过去的灵魂。从先辈留下来的伟大精神中,感悟新时代的革命精神

传承初心使命,感悟新时代革命精神

站在今天,延安历史需要被铭记,延安精神需要被发扬。中国的未来就在青年的手上,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大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新一代大学生们必须认清现实,以新世纪祖国建设者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武装、涵养自己,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给养和灵魂内核,努力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学快讯
 
 
进入编辑状态